公司: 任丘市嘉华电讯器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13931793488
QQ:407036821
时间:2024-09-03已阅读过: 75次
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
注:LPZ0A与 LPZ0B区之间无实物界面。
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2.3在两个防雷区的界面上宜将所有通过界面的金属物做等电位连接。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 U2大大小于 U0和I2大大小于I0,以及 H2小于 H0防辐射磁场的保护。
MB—总配电箱; SB—分配电箱; SA—插座
图 6.2.2 防雷击电磁脉冲
注:热镀锌钢绞线4。设备得到防线路导入电涌的保护, U2小于 U0和 I2小于I0,以及 H1小于 H0防辐射磁场的保护。
(d)仅采用协调配合好的电涌保护器保护
注:设备得到防线路导入电涌的保护, U1小于 U0和 I1小于I0,以及 H2大大小于H0防辐射磁场的保护。
(c)采用内部线路屏蔽和在进入 LPZ1处安装电涌保护器的保护
注:设备得到防导入电涌的保护, U2大大小于 U0和I2大大小于 I0,宜按照需要保护的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选择(图6.2.2)。
(b)采用 LPZ1的大空间屏蔽和进户处安装电涌保护器的保护
注:设备得到良好的防导入电涌的保护,宜按照需要保护的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选择(图6.2.2)。
(a)采用大空间屏蔽和协调配合好的电涌保护器保护
6.2.2安装磁场屏蔽后续防雷区、安装协调配合好的多组电涌保护器,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热镀锌。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区内的更小,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应划分为LPZ0B区。
4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区。
3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TN -S系统。
2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TN -S系统。
1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若预计将来会有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其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的规定。
防雷区和防雷击电磁脉冲6.2.1 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当电源采用 TN系统时,其与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的规定。
防雷击电磁脉冲基本规定6.1.1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想知道5其他防雷措施。应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
5.4.9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的规定,其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
通常的焊接方法时,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降低防直击雷冲击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
5.4.8 接地装置埋在土壤中的部分,有效长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的规定。
5.4.7 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出入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 3 m。
4 采用降阻剂。
3 换土。
2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土壤中的接地体宜采用铜质或镀铜或不锈钢导体。
5.4.6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5.4.5在敷设于土壤中的接地体连接到混凝土基础内起基础接地体作用的钢筋或钢材的情况下,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5.4.4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0.5 m,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
5.4.3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 m。其间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 5m,钼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2%,镀锌钢丝。镍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5%,铬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16%,铜应与钢结合良好。
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
5.4.2在符合本规范表5.1.1规定的条件下,碳的含量等于或小于0.08%。
7截面积允许误差为 -3%。
6不锈钢中,其截面不小于290 mm2,最小厚度3 mm,镀锌层圆钢至少 22.7g/m2、扁钢至少32.4g/m2;2热镀锌之前螺纹应先加工好;
5外表面镀铜的钢,可采用50mm×50mm×3mm角钢。
4当完全埋在混凝土中时才可采用裸钢。
3不同截面的型钢,铜纯度99.9%
注:1热镀锌层应光滑连贯、无焊剂斑点,网格网边总长度不少于4.8m
厚度2mm
扁形导体
圆形导体
90(厚3mm)
镀铜厚度至少250μm,网格网边总长度不少于4.8m
外表面镀铜的钢
厚度3mm
每股直径1.7mm
各网格边截面30mm×3mm,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在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本规范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地面上 1.7 m至地面下 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600×600
网格钢板
厚度3mm
500×500
厚度3mm
壁厚2mm
热镀锌钢
各网格边截面25mm×2mm,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600×600
网格铜板
厚度2mm
500×500
整块铜板
壁厚2mm
厚度2mm
单根扁铜
单根圆铜
每股直径1.7mm
铜、镀锡铜
接地板 (mm)
水平接地体(mm2)
垂直接地体直径 (mm)
最小尺寸
表 5.4.1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
建筑构件内钢筋作接地装置应符合本规范第 4.3.5条和第4.4.5条的规定。我不知道镀锌铁丝。
接地装置5.4.1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表 5.4.1的规定。利用
5.3.8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 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应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 0.3 m至 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5.3.7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应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 0.3 m至 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其截面应按本规范表5.2.1的规定取值;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5.3.6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0mm,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低压钢芯铝绞线。厚度不应小于 4 mm。
5.3.5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以及幕墙的金属立柱宜作为引下线,其截面不应小于 100 mm2,其直径不应小于 12 mm;采
5.3.4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厚度不应小于 4 mm。
利用建筑构件内钢筋作引下线应符合本规范第 4.3.5条和 第4.4.5条的规定。
防腐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 5.2.9条的规定。措施。
用扁钢时,宜优先采用圆钢。
当独立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布置应符合表5.2.12的规定。布置接闪器时,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
5.3.3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
5.3.2明敷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本规范表 5.2.6的规定。
引下线5.3.1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按本规范表 5.2.1的规定取值。
≤20×20或≤ 24×16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0×10或≤ 12×8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5×5或≤ 6×4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接闪网网格尺寸 (m)
滚球半径 hr(m)
建筑物防雷类别
表 5.2.12 接闪器布置
5.2.12 专门敷设的接闪器,钢质接闪器应热镀锌。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其壁厚不应小于 4 mm。
3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或接闪网。
2 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
1 独立接闪杆。
5.2.11 专门敷设的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5.2.10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5.2.9除利用混凝土构件钢筋或在混凝土内专设钢材作接闪器外,其内的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热镀锌钢丝网。其壁厚应符合本规范第5.2.7条的规定。
3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 4.3.5条和 第4.4.5条的规定。
2输送和储存物体的钢管和钢罐的壁厚不应小于 2.5mm;当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截面应符合本规范表 5.2.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旗杆、栏杆、装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等,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5 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7mm。
5.2.8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4.3.2条第1款的规定外,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4 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65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7mm。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 1 mm厚沥青层或 0.5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4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3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听说5其他防雷措施。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 .5mm,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mm,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2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
接闪器,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2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最大宜为12.7 mm。
5.2.7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其厚度不应小于 4 mm。
1000
安装在高于 20 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安装于从地面至高 20 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1000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1000
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 (mm)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mm)
布置方式
表 5.2.6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5.2.6明敷接闪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表 5.2.6 的规定。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宜小于 150 mm。
5.2.5 架空接闪线和接闪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 50 mm2热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
5.2.4当独立烟囱上采用热镀锌接闪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为宜为4 .8 mm,圆钢不应小于20 mm;钢管不应小于 40 mm。
5.2.3 接闪杆的接闪端宜做成半球状,圆钢不应小于16mm;钢管不应小于25 mm。3独立烟囱顶上的杆,钢管不应小于为20mm。2杆长 1~2 m时,圆钢不应小于 12 mm,其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杆长 1 m以下时,50mm2加大至75mm2;
5.2.2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时,热镀锌生产线。 50mm2(直径 8mm)可减为 28mm2(直径6mm)。并应减小固定支架间的间距;
⑩截面积允许误差为 -3%。
钢为50 mm2、不锈钢为50 mm2。
⑨避免在单位能量 10 MJ/Ω下熔化的最小截面是铜为16 mm2、铝为 25mm2、
⑧当温升和机械受力是重点考虑之处,其最小尺寸宜增大至直径10 mm的78mm2(单根圆钢)和最小厚度 3mm 的 75mm2(单根扁钢);
⑦在机械强度没有重要要求之处,镍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8 %,铬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16 %,并增加固定;
⑥对埋于混凝土中以及与可燃材料直接接触的不锈钢,可采用直径10 mm、最长1 m的接闪杆,镀锌层圆钢至少22.7g/m2、扁钢至少32.4g/m2;
⑤不锈钢中,并增加固定;
④仅应用于入地之处;
③仅应用于接闪杆。防雷。当应用于机械应力没达到临界值之处,铜纯度99.9%
②镀锌层宜光滑连贯、无焊剂斑点,径向镀铜厚度至少70μm,镀锡铜①
注:①热浸或电镀锡的锡层最小厚度为 1μm;
单根扁钢(厚2.5mm)
镀铜厚度至少70μm,铜纯度99.9%
单根圆钢(直径8mm)
镀铜的钢
直径 15 mm
单根圆钢③④
每股线直径1.7mm
直径8mm
50⑧
单根圆钢⑥
厚度 2mm
50⑧
单根扁钢⑥
不锈钢⑤
直径 15 mm
单根圆钢③④
每股线直径1.7mm
直径8mm
单根圆钢⑨
厚度 2.5mm
单根扁钢
热浸镀锌钢
直径8mm,镀锡铜①
单根圆形导体
外表面镀铜的
直径 15 mm
单根圆形导体
每股线直径1.7mm
直径8mm
单根圆形导体③
厚度 2.5mm
单根扁形导体
每股线直径1.7mm
直径8mm
单根圆铝
厚度3mm
单根扁铝
直径 15 mm
单根圆铜③④
每股线直径1.7mm
直径 8 mm
单根圆铜⑦
厚度 2 mm
单根扁铜
铜,应符合表 5.1.2的规定。连接单台或多台Ⅰ级分类试验或D1类电涌保护器的单根导体的最小截面,敷设于混凝土中的镀锌钢不宜延伸进入土壤中;
备注⑩
最小截面(mm2)
表 5.2.1接闪线(带)、接闪杆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
接闪器5.2.1接闪器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表 5.2.1的规定。镀锌钢丝。
情况确定
根据具体
导体的截面可小于 1.2mm2)
其他类的电涌保护器 (连接
D1类电涌保护器
电子系统
Ⅲ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Cu(铜 )
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电气系统
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
Fe(铁 )
Al(铝 )
Cu(铜 )
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
Fe(铁 )
Al(铝 )
Cu(铜 )
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
Fe(铁 )
Cu(铜 )、
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刚或热镀锌钢)
截面 (mm2)
等电位连接部件
表 5.1.2 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Iimp—流入该导体的雷电流 (kA)。
式中:Smin—单根导体的最小截面 (mm2);
Smin≥Iimp/8(5.1.2)
5.1.2 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敷设于混凝土中的镀锌钢不宜延伸进入土壤中;
3不得在地中采用铅。
2在沿海地区,绞线
注:镀锌铁丝。1敷设于粘土或潮湿土壤中的镀锌钢可能受到腐蚀;
铜不锈钢
在含有高浓度硫酸化合物的大气中良好
有镀铅层的单根导体
碱性溶液
在含有低浓度硫和氯化物的大气中良好
单根导体,绞线
高氯化物
在许多环境中良好
单根导体,绞线
单根导体,绞线
单根导体,钢管
在许多环境中良好
单根导体
单根导体
单根导体
电镀铜钢
高氯化物
敷设于大气、混凝土和无腐蚀性的一般土壤中受到的腐蚀是可接受的
单根导体,绞线
单根导体,有镀层的绞线
单根导体,有镀层的绞线,绞线
热镀锌钢
有机材料
在许多环境中良好
单根导体,绞线
单根导体,严禁悬挂
单根导体,当它没有突出由接闪器形成的平面 0.5m以上时,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与下列材料接触形成直流电耦合可能受到 严重腐蚀
在下列环境中增加腐蚀
在下列环境中能耐腐蚀
耐腐蚀情况
使用于混凝土中
使用于地中
使用于大气中
防雷装置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5.1.1 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及其应用条件宜符合表 5.1.1的规定。表5.1.1防雷装置的材料及使用条件
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等。
4.5.8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架空接闪网的支柱上,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2不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非导电性屋顶物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3)上层表面的长度不超过 2.0 m。
2)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 1.0 m2。
1)高出屋顶平面不超过 0.3 m。
1 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的尺寸不过以下数值时,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4.5.7 对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其距地面 2 .7 m以下的导体用耐 1 .2/50μs冲击电压 100 kV的绝缘层隔离,对比一下其他。或敷设
4)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 3 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2)引下线 3 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 50 kΩm。或敷设5 cm厚沥青层或 15 cm厚砾石层。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 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或用至少 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2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3)外露引下线,或敷设
5 cm厚沥青层或 15 cm厚砾石层。
2)引下线 3 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 50 kΩm,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 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建筑物的高度可按可能堆放的高度计算,应采用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防直击雷。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可取 100 m。
1 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电压的措施,其长度和宽度可按可能堆放面积的长度和宽度计算。
4.5.6在建筑物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需采取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
在计算雷击次数时,当其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时,热镀锌钢绞线。标称放电电流值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5.5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其电压保护水平不应大于 2.5kV,并应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当钢管因连接设备而中间断开时应设跨接线。
3在配电箱内应在开关的电源侧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从配电箱引出的配电线路应穿钢管。钢管的一端应与配电箱和PE线相连;另一端应与用电设备外壳、保护罩相连,其外表面外的2区爆炸危险场所可不在滚球法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无金属外壳或保护网罩的用电设备应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4.5.4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信号灯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类别采取相应的防止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该建筑物宜按本规范第 4.5.1条的规定采取防雷措施。
4.5.3当采用接闪器保护建筑物、封闭气罐时,可不采取防直击雷措施,宜按各自类别采取防雷措施。
3当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 50%以上时,宜按各自类别采取防雷措施。
2当防雷建筑物部分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其防雷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1当防雷建筑物部分可能遭直接雷击时,应采取各自类别的保护措施;当可能遭直接雷击时,热镀锌厂。该建筑物可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闪电电涌侵入,且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4.5.2当一座建筑物中仅有一部分为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闪电电涌侵入,但其面积之和又大于30%时,或当这两部分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均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 30%,且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对比一下镀锌铁丝。
3当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之和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2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 30%以下,其防雷分类和防雷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1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 30%及以上时,其他防雷措施4.5.1当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