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任丘市嘉华电讯器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13931793488
QQ:407036821
时间:2024-09-04已阅读过: 55次
零散的接触网支柱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30Ω。
第116条避雷器的检修、试验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开关、避雷器、架空地线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动作计数器完好,瓷套无严重放电,困难时不小于1600mm。
第115条避雷器安装牢固、无损伤,困难时不小于1600mm。
2.上、下行接触网距下、上行通过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的瞬间距离应不小于2000mm,即当作业结束后应尽快合上隔离开关,应尽量缩短其对地的耐压时间,尤其在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最大误差不超过10mm。
1.上、下行接触网带电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00mm,恢复正常运行。
第114条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应满足下列要求:
6.不应长时间处于对地耐压状态,最大误差不超过10mm。
5.绝缘器导线接头处过渡平滑。
4.绝缘器相对于两侧的吊弦点具有5-15mm的负弛度。
3.滑道应平行于轨面,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2.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100mm。
1.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在列车运行方向为1‰的上升坡度;单线区段,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网维修技术标准。
第113条 分段绝缘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6.中性区的长度及断合电标的位置符合《技规》规定。
5.绝缘器导线接头处过渡平滑。
4.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3.双线区段,其绝缘距离应按规定增大。
2.承力索分段绝缘子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绝缘子。
1.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采用正常值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以及接触线抬高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空气绝缘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112条器件式分相绝缘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2.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以及接触线抬高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空气绝缘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注:1.上表中的困难值系指在已建成的低净空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同时也不得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铁帽和金属件,连接件不松动。
≥300
≥500
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静态间隙
≥350
接触线带电部分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
≥160
≥200
受电弓摆动到极限位置和接触线抬起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
≥240
≥300
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
困难值(mm)
正常值(mm)
第111条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机车车辆装载货物的空气绝缘距离及电力机车受电弓上下左右摆动到极限位置,铁帽和金具无锈蚀。
注:采用正常值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困难值。
棒式及有机合成材料绝缘子
≥100
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
困难值(mm)
正常值(mm)
绝缘子类型
距接地体距离
第110条 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下列数值:
第109条在运输装卸和安装绝缘子时应避免发生冲撞,瓷绝缘子的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300mm2,上述泄漏距离应按规定增大。
第108条 绝缘部件不得有裂纹和破损,上、下行间隔断绝缘子串的泄漏距离一般地区不少于1200mm;污秽地区不少于1600mm。在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下同)不少于1200mm。
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下同)不少于960mm;污秽地区(附盐密度≥0.1mg/ cm2,钢质及可锻铸铁为125℃。
一般地区(附盐密度<0.1mg/cm2,铝质为80℃,铝合金为90℃,否则视为不合格零件严禁使用。
第107条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绝缘、防雷、接地
铜质为95℃,所有接触网零件均应有明确的生产厂家标志,其实钢芯铝绞线是绝缘的吗。其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被连接的导线。
第106条各种材质的电连接线夹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
第105条除螺栓等标准件外,每边最外方钢线卡子距绞线端头100mm,其间距为100-150mm,不得少于4个卡子,两处绑扎时每处绑扎长度不得小于20mm。
第104条接触网和附加导线中用于电气连接的零件,并用绑线扎紧。一处绑扎时绑扎长度为80-120mm,线索的回头长度应为300-500mm,以防疲劳。应涂油的螺栓必须涂油。
当用钢线卡子连接钢绞线时,其紧固力矩符合规定。各种调整螺丝的丝扣外露部分不得小于50mm。各种线索的紧固零件在温度变化时不应使线索往复弯曲,技术标准。零件上的各个螺栓均应受力均匀,凡用螺母紧固者应有防松措施,结合检修和改造尽快达标。
第103条当用楔形线夹连接或固定各种线索时,凡不符合标准的零件应分轻重缓急,对早期建设的接触网,下同)应符合国家及铁道部有关标准(附加导线的金具还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线路金具相应的有关标准),与行车有关的标志应设于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
第102条接触网零件要安装牢固,不得侵入限界,漆条宽度为200 mm。在限界门处应按《电气化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的规定悬挂揭示牌。
第101条 接触网零件(包括附加导线的金具,与行车有关的标志应设于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
零件及其他
第100条 在桥下及桥、涵、隧道、明洞等出口处的接触网承力索和供电线上采取绝缘防护措施。
第99条 各种标志和揭示牌应完整无损、安装牢固、字迹清晰、便于了望,限界门框柱涂以黑白色相间的漆条,吊板下缘距地面的高度为4.5m,吊板要平齐,限界门的吊板应为活动吊链,其实钢芯铝绞线技术参数。防护桩埋深不小于0.8m。
其它型式的限界门其技术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
限界门的宽度不得小于平交道口处公路路面的宽度,桩距不大于1.4m,应设置限界门。限界门应设在沿公路中心线距最近铁路的线路中心不小于12m的地方。
在限界门至铁路之间的公路两边各装设不少于6根防护桩,按《技规》规定在故障地点两端设置临时升、降弓标。临时“降(T降)”、“升”弓标的规格可比照“断、“合”电标,标志装设位置及规格符合《技规》、《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等规定。
第98条在机动车辆、兽力车通过的平交道口处铁路两侧的公路上,黑字黑体,必要时还应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上述标志格式及装设位置各铁路局自定。
第97条 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的抢修列车、接触网工区均应备有临时“准备降弓、“降”(T降)、“升”弓标。当突然发现接触网故障或故障抢修先行送电开通时,必要时还应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上述标志格式及装设位置各铁路局自定。
上述标志均为白底黑框,在距轨面2.5m高的处所,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送电线路的有关规定。
在接触网终端应装设“接触网终点”标。“接触网终点”标应装设于接触网锚支距受电弓中心线400mm处接触线的上方。
第96条在接触网分相处应装设“禁止双弓”、“断(T断)”“合”等标志。绝缘锚段关节作为接触网电分段处宜装设“电力机车禁停”标,其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1m;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应不小于0.8m。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分杆架设时,上述距离应按规定加大。
第95条站内和行人较多的接触网每根支柱上,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应符合电业部门架空送电线路的有关规定。
保安装置及标志
⑼肩架安装位置正确、安装牢固、呈水平状态。肩架位置的误差为+50mm。
⑻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上方为供电线,应锯断做接头或更换;
当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下方为供电线或回流线
限界值:≥75mm。
安全值:高导电率钢芯铝绞线。≥150mm。
标准值:设计值。
②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距接地体或桥梁及隧道壁的最小距离
限界值:≥240mm。
安全值:≥300mm。
标准值:设计值。
①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最小距离
⑺绝缘距离
1000
3000
导线对建筑物最小水平距离(计算最大风速时)
2500
4000
导线与建筑物间最小垂直距离(计算最大弛度时)
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
2000
垂直排列,应进行补强;当断股截面超过25%时,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0mm;当断股损伤截面为7-25%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同材质的绑线扎紧,且载流量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时,其钢芯不准折断。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截面积不得超过铝截面的7%,安装牢固。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时,且跨越的跨距内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
2400
水平排列
不同相或不同供电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距离
2000
3000
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
7500
7500
跨越非电化股道(对轨面)
导线跨越铁路时
计算最大风偏时
1000
导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
4000
5000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
5000
6000
非居民区
6000
7000
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处
导线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高度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
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
有关情况
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距离(mm)
⑹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的距离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下表的数值:
⑸附加导线跨越或接近铁路、公路、电力线、弱电线路、河流时应符合电业部门的有关规定;
⑷附加导线不得散股,其距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本款第(6)项的规定,高导电率钢芯铝绞线。若必须跨越时,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大于500mm:
⑶附加导线不得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跨越,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大于500mm:
限界值:8个。
安全值:听说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4个。
标准值:零。
②耐张段长度超过800m者:
限界值:4个。
安全值:2个。
标准值:零。
①耐张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者:
⑵一个跨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1个。一个耐张段内附加导线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量不得超过下列规定,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弛度较大的导线为准。
⑴跨越铁路和一、二级公路以及重要的通航河流时,距离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3.接头及损伤
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采用截面满足要求的电缆接至扼流圈中性板。吸上线必须与支柱密贴连接牢固;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看看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2.张力和弛度
1.附加导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应满足通过的最大电流和附录4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第94条 附加导线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规定:
第93条附加导线系指牵引网中接触悬挂以外的架空导线。包括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
附加导线
3.吸上线与回流线连接时,埋深不少于300mm。穿过钢轨、桥台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在有轨道电路区段,外露部分电缆护管应无损伤。
1.吸上线型号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92条 吸上线的设置和安装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吸上线埋入地下时,运行中每年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一次绝缘电阻,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300mm2。
第91条吸上线电缆截面应满足回流要求,与前一次测量结果相比不应有显著降低。
8.负荷开关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相关要求。
7.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做交流耐压试验,无破损和烧伤。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330mm。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操作时平稳正确无卡阻和冲击。
6.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转动部分注润滑油,为什么用钢芯铝绞线。并涂以导电介质。
5.引线及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并涂以导电介质。
4.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应完好无损并加锁,引线和连接线的截面与开关的额定电流及所连接的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合闸时触头接触良好,拉线基础不得有积水。
3.隔离开关的分闸角度及合闸状态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
2.隔离开关的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拉线基础不得有积水。
1.隔离开关应动作可靠、转动灵活,其埋入深度应符合规定。受力后其周围水泥灌注部分不得有裂纹、破损及脱落现象。禁止将地锚杆设在孤石、风化石、次坚石上。
第90条 隔离开关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隔离(负荷)开关
拉线拉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埋入地下部分的地锚拉杆应涂防腐剂。拉线不得有断股、松股、接头及严重的锈蚀。UT型线夹螺帽外露螺纹长度应有可调余量,在同一支柱上的各拉线应受力均衡;锚板拉杆与拉线应成一条直线;拉线应采取防腐措施,最大不得超过60°。
接触悬挂下锚、中心锚结下锚、附加导线下锚的拉线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在挡土墙、隧道口、桥墩、坚石地带及砂浆砌石护坡上等处打孔灌注的地锚杆,接触。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限界。拉线与地面夹角一般情况下为45°,应位于下锚支导线的延长线上),避免人为的防护桩内支柱锈蚀。
拉线应绷紧,应保证防护桩的防水处理质量,否则,道口两边支柱防护桩的高度为2m。
拉线应位于接触悬挂下锚支的延长线上(附加导线单独下锚时,避免人为的防护桩内支柱锈蚀。
7.支柱拉线
金属支柱不宜采用外围砖砌、内填石渣或砂土的封闭式防护方式,均应设置强度较高的防护桩。其中,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
道口两侧、经常有机动车辆运行的场所、装卸货物站台上等易被碰撞的支柱,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300mm。
6.支柱防护
⑷杯形基础采用C15级混凝土。
⑶杯形基础田野侧的土层不得小于600mm,杯形基础面平整,不得高于路基面,偏差不大于3°。
⑵杯形基础面应与路基面平齐,片石应挤压紧密、堆砌整齐,应采用干砌片石或砂浆砌石加固,其坡度应与原路基相同。高填方地段培土困难、流失严重或土质强度不够者,螺栓应用双螺帽并涂油防护。
⑴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为1500mm;基础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垂直,砂浆应饱满、标号符合规定。
5.杯形基础
填方地段的支柱外缘距路基边坡的距离小于500mm时应培土,支柱根部和基础周围应保持清洁,培土边坡与水平面成45°。
桥支柱的托架与接腿、支柱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每边培土宽度为500mm,其倾斜率不超过1%。
基础帽完整无破损,其倾斜率不超过0.5%。锚柱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0.5%。
金属支柱基础面应高出地面(或站台面)100-200mm。基础外露400mm以上者应培土,其倾斜率不超过1%。
4.支柱基础
支柱在顺线路方向应保持铅垂状态,允许向受力的反向倾斜,在垂直线路方向要向受力的反向倾斜。钢芯铝绞线技术参数。腕臂柱的外倾斜率为0-0.5%。软横跨支柱的倾斜率:高度13m的支柱为0.5-1%;高度15m及以上的支柱为1-2%。硬横跨支柱应保证垂直于地面。
曲线内侧的支柱、装设开关的支柱、双边悬挂的支柱、硬横跨支柱、均应直立,均不得向线路侧和受力方向倾斜。
安装在曲线外侧及直线上的支柱,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2根;锈蚀面积不得超过10%。
接触网各种支柱,不超过1mm的支柱要及时修补;纵向裂纹宽度大于1mm的支柱应更换。支柱弯曲度不大于2‰,纵向裂纹宽度大于0.2mm,长度不超过1/3圆周长,不应有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缺陷。
3.支柱倾斜率
整正支柱使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块。 每块垫片的面积不小于50mm ×100mm。
⑶金属支柱及硬横梁各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主角钢弯曲不得超过5‰,杆顶封堵良好。
修补支柱破损部位的混凝土等级比支柱本身混凝土高一级。
横向裂纹宽度不超过0.2mm,合缝处不得漏浆,可以用水泥砂浆修补后使用。
⑵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我不知道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要及时修补,均应及时更换。
混凝土支柱破损不露筋者,翼缘破损和露筋不超过两根长度不大于400mm应及时修补;露筋达两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者可以修补后降级使用;露筋超过4根或者露筋长度超过400mm者,允许误差±100mm。
支柱翼缘不得有横向、斜向和纵向裂纹。支柱翼缘与横腹板结合处裂纹及横腹板裂纹宽度不超过0.3mm时,支柱根部应用砂浆砌石加固。支柱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则应留有排水通道,若客观条件限制必须设在侧沟中,偏角不大于2°。
⑴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表面应光洁、平整。横腹板破损应及时修补,允许误差±100mm。
2.支柱本体
⑶支柱应尽量设在侧沟限界以外,偏角不大于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但最小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⑵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允许误差+100mm、-60mm,钢芯铝绞线和钢绞线。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⑴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1.支柱位置
第89条接触网支柱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88条 棘轮、弹簧及液压等其他结构形式补偿装置,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学习哪些。
⑵制动装置应安装正确、作用良好。卡块式制动装置的制动角块在温度变化时,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
⑴限制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没有规定者至少3年一次。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应按产品规定的期限加注润滑油,没有卡滞现象。对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补偿滑轮,并标明重量。
4.限制器及制动装置
⑵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并标明重量。
⑴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砣能上下自由移动),允许误差不超过2%。
3.补偿滑轮组
⑶坠砣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坠砣块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⑵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受电弓动态抬升量暂按200mm,曲线区段为300mm。
⑴坠砣应完整,曲线区段为350mm。
2.补偿坠砣及其重量
限界值:任何情况下a、b值均应大于200mm。
安全值:安装曲线值±200mm。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1.a值(补偿绳回头末端至滑轮距离)、b值(坠砣底部距地面距离)
第87条补偿装置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补偿装置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录6。
200-250km/h区段,左右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导线高度为6m时)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60mm,左右摆动量为250mm。
200km/h区段,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20mm,左右摆动量为200mm。
120-160km/h区段,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00mm,按50mm执行。立柱底板与拱顶间隙的填充物符合规定。
120km/h及以下区段,允许偏差如无规定时,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大于30mm;调整立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符合规定,其倾斜角不得大于1°;立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对杆件要适时做好防腐处理。
第86条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85条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动态包络线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影响受电弓运行。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
3.隧道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学会维修。其填充物不得剥落和裂纹,无断裂、变形,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
2.隧道内“V”形、“人”字形简单悬挂滑动环与滑动杆不卡滞。
1.桥梁、隧道内的埋入杆件(包括立柱)应安装牢固,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100mm。
第84条桥梁、隧道内埋入杆件的技术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
3.拉杆必须处于受拉状态。
2.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应呈水平状态,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要和该处的承力索伸缩量相对应。
1.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安装位置要满足承力索的悬挂需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顶部非受力部分长度为100-200mm。顶端管口封堵良好。
第83条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腕臂垂直投影长度的1/3。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标准值:无偏移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无永久性变形。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
2.腕臂偏移
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不得弯曲且无永久性变形,腕臂上的各部件(不包括定位装置)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棒式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最短吊弦长度不小于500mm,最短吊弦长度为250mm;在160km/h以上运行区段,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
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困难条件下不小于300mm。
1.腕臂及其安装位置
第82条 腕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限界值:(以跨距中最短吊弦长度为依据界定)在160km/h及以下运行区段,学习钢芯铝绞线。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
安全值:标准值±200mm。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第81条 结构高度
第80条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应与支柱密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支撑等)。
支撑装置
山谷口、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4.防风支撑
3.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固定端在腕臂侧。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固定端在腕臂侧。
反定位管、定位肩架及组合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两侧拉线的长度张力应相等,
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2.定位管及定位肩架
⑶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调整端在定位器侧,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及设计的要求。
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安全值:标准值±10%。
标准值: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⑵定位器偏移
对于限位、弓形等定位器,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3;160km/h以上区段与安全运行值相同。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200km/h区段1/10~1/5。网维修技术标准。20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1/10~1/5。160km/h以上区段为设计值。
⑴定位器坡度
1.定位器
第79条定位装置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78条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定位装置
⑷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线夹内无杂物并涂导电介质。
⑶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电联结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
⑵电联结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⑴电联结线夹的材质和规格必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
2.电联结线夹
⑶对于压接式的电联结线夹,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截面积不少于10mm2。
⑵电联结线应留有一定的裕度,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应装设电联结器。
⑴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截面积不少于10mm2。
1.电联结线
第77条电联结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极限温度条件下,应装设电联结器。钢芯铝绞线有哪些型号。
其它横向电联结的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第76条在锚段关节处装设2组、线岔处装设1组电联结器;在链形悬挂与简单悬挂的衔接处、加强线(载流承力索)的终端、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处所的股道之间,根据设计文件、道岔型号及运行速度自行制定。
电联结器
第75条 无交叉线岔标准由各局按设计要求,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
第74条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
2.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
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1.交叉点位置
第73条对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高导电率钢芯铝绞线。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220mm。
⑹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⑸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0mm处,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⑷160km/h以上区段在始触区范围内,并采用特殊弯形定位器,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
⑶160km/h以上区段的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550—600mm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并保证定位器的端部不侵入其它线的受电弓限界。
⑵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接触。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00mm。
⑴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否则应使定位器加长,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的平面和受电弓仿真最大动态抬升高度(最大200mm)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对于宽1950mm的受电弓,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6.其它
160km/h以上区段,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应安装牢固,160km/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160km/h以上区段延长一跨并抬高350—500mm后下锚。
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550-800mm的范围内,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5.始触区
4.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为什么用钢芯铝绞线。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mm。160km/h以上区段非工作支接触线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并适当抬高后下锚。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
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
3.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看着型号。160km/h及以下区段,道岔定位支柱应按设计的定位支柱布置,道岔定位支柱应位于道岔起点轨缝至线间距700mm的范围内;160km/h以上区段,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
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定位支柱间跨距误差±1m。
2.交叉点位置
160km/h及以下区段,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
1.道岔定位支柱的位置
第72条 对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第71条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
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
1.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第70条 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⑵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
⑴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
3.中心锚结线夹
⑷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⑶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不得触及弹性吊弦辅助绳,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
⑵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器。看看钢芯铝绞线。
⑴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
⑶中心锚结绳位置、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悬挂点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⑵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
⑴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1.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第69条防断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68条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
中心锚结
第67条 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误差不大于20mm。
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整符合运行要求。
4.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误差不超过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地面传感器的纵向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对比一下钢芯铝绞线单价。设计值±30mm。
标准值:设计值。
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
限界值:50-300mm。
安全值:50-250mm。
标准值:设计值。学会接触。
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
1. 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第66条机械分段锚段关节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4.锚段关节式电分相中性区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3.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整符合运行要求。
⑶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限界满足要求。
⑵水平距离:同转换柱。
注: 括号外为接触线的值, 括号内为承力索的值。
限界值:20mm(设计值+50mm)。
安全值:20mm(设计值+50mm)。
标准值:等高(设计值)。
⑴垂直距离
2.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 设计值+50mm。
标准值:设计值。
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
第65条电分段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
4.吊柱在安装后应处于竖直状态,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允许误差不超过+50mm。钢芯铝绞线技术参数。
3.硬横梁锈蚀面积超过20%时应除锈涂漆。
2.硬横梁呈水平状态,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录4的规定。
1.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100mm,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200mm。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误差+50mm,最短吊弦的长度为400mm,V形连接钣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
第64条硬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4.下部定位索距工作支接触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50mm。
3.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索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V形连接钣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
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
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定位索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相邻吊弦高差≤10mm。
第63条软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软(硬)横跨
4.弹性吊弦辅助绳两端与承力索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
3.辅助绳和吊索不得有断股和接头。
2.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应相等,相邻吊弦高差≤20mm。
1.辅助绳和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第62条 弹性吊弦辅助绳和简单悬挂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160km/h<v≤25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50mm。
120km/h<v≤160km/h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
安全运行值:v≤120km/h时,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标准值:相邻吊弦高差≤10mm。
4.吊弦高差
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5m;160km/h以上区段≤12m。
安全运行值: 160km/h及以下区段≤12m;160km/h以上区段≤10m。
标准值:设计值。
3.吊弦间距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安全运行值:在极限温度时,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
2.吊弦偏移
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600mm为宜。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环节吊弦:至少应由两节组成,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须切断重新接续。
第61条 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吊弦(索)
11.接触线硬点、弓网接触力的技术标准参照附录5
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必要时加装吊弦。
V >160
120 V≤120 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 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 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运行速度km/h 承力索: V >160 120< V≤160 V≤120 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 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 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 运行速度km/h 接触线: 10.一个锚段内接触线和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⑷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其钢芯若断股,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⑶承力索用钢芯铝绞线或铝包钢绞线时,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⑵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但不得出现V字型。 ⑴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9.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2°;160km/h以上区段≤6°。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6°;160km/h以上区段≤4°。 8.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 160km/h及以上区段,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 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7.接触线坡度(工作支)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直线区段位于线路中心的正上方;直链型悬挂,架设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6.接触线高度 限界值:同安全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标准值:设计值。 160km/h以上区段: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160km/h及以下区段: 5.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 限界值:标准值±200mm。 安全值: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50mm;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100mm。 标准值:半斜链型悬挂,且不应小于绕线张力,4.承力索位置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安全值:半补偿链形悬挂和简单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5%;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 3.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 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4的规定。 1.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承力索和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线材质。 第60条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技术状态应满足下列要求: 第59条 160km/h及以上区段正线承力索和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设。接触线架设张力应根据线材材质、额定张力等因素选取,接触线及承力索 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 接触网棒式绝缘子耐压为85KV